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微波爐加熱剩菜勿忽略1步驟 美專家警告:恐細菌滋生增食物中毒風險

生活事

微波爐加熱剩菜勿忽略1步驟 美專家警告:恐細菌滋生增食物中毒風險
生活事

生活事

微波爐加熱剩菜勿忽略1步驟 美專家警告:恐細菌滋生增食物中毒風險

2025年06月23日 07:00

美國食品安全專家指出,微波爐加熱剩菜忽略1關鍵步驟,或令細菌滋生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微波爐加熱食物勿忽略「攪拌」步驟

更多相片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微波爐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電器,惟市民在加熱食物時,若忽略「攪拌」這一重要步驟,或導致細菌滋生,增加食物中毒風險。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羅伯茲(Jill Roberts)於接受《Parade》訪問時指出,微波爐透過分子振動產生熱能,但由於食物內部含水量不一,極易導致受熱不均。她強調,攪拌可有效分散水分,促使食物各部分均勻受熱,並確保中心溫度達至攝氏74度的安全標準,進而殺滅潛在細菌。倘若省略此步驟,便易出現「外熱內冷」現象,令內部食物未能徹底加熱,埋下健康隱患。

加熱不均令細菌殘留風險增加

公共衛生組織NSF產品認證高級客戶經理雅卡斯(Lisa Yakas)補充,若食物部分區域未能加熱至安全溫度,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及大腸桿菌等致病細菌或會殘留於食物內。她提醒,即使僅有少量細菌殘存,也足以造成身體不適甚至嚴重腸胃疾病。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特定食物加熱需小心

專家特別提到,部分特定類型食品在微波爐加熱時需加倍留意,如千層麵、焗烤類等分層料理、富含蛋白質的蛋類及海鮮、還有米飯、薯仔及意粉等澱粉質食物若未徹底加熱,易讓病菌有機可乘。此外,濃稠湯品、醬汁及肉汁等同樣容易出現「冷點」,故須反覆攪拌以確保均勻受熱。

正確加熱與保存建議

加熱食物前,專家建議先以肥皂及溫水徹底洗手最少20秒並抹乾,烹調期間應使用溫度計測量,確保食物中心溫度達到攝氏74度。雅卡斯進一步建議,食物加熱後若未能即時食用,應保持於攝氏57度以上的溫度保存,或於2小時內重新冷藏。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爐火與焗爐加熱較安全 攪拌步驟不可或缺

與微波爐相比,專家認為爐火或焗爐加熱食物相對更為安全。美國Wagner Reese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瑞斯(Jason Reese)表示,雖然爐火及焗爐加熱需要較長時間,但能有效降低加熱不均導致食物中毒的風險。不過,他強調無論使用哪一種加熱方法,攪拌食物的步驟均不可或缺。

食物保存同樣重要

除了加熱程序外,食物保存方法亦同樣重要。羅伯茲提醒,煮熟食物須於2小時內冷藏,無論是外賣打包還是家中剩菜都一樣。若未能及時冷藏,或將剩菜存放超過3至4天,食物變質及細菌滋生風險將大幅提升。專家建議,為了避免遺忘保存期限,應在存放食物時標明日期,以確保食用安全。

德國血管健康專家提醒,熱水澡舒緩身心但存隱憂,過高水溫或增頭暈、暈厥以及受傷風險,建議多加留意。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洗熱水澡舒壓或存健康風險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熱衷於沖熱水澡幫助放鬆,舒緩壓力。不過,德國血管健康專家馬達哈利(Max Maddahali)提醒,過高水溫或引發嚴重健康風險,特別是在浴室環境下更易釀成意外,輕則頭暈、重則昏厥受傷,甚至危及性命。

過高水溫致血壓驟降增暈厥風險及損害皮膚健康

馬達哈利指出,熱水會導致皮膚血管擴張,人體為調節體溫會出現血壓驟降,增加頭暈、意識不清甚至昏厥風險。除了影響血壓外,水溫過高還會損害皮膚及頭髮的天然保護層,導致乾燥、脫皮、掉髮以及削弱皮膚益菌層,進而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浴室環境增意外風險 專家倡加強安全措施

另外,浴室內多為堅硬表面,一旦失去平衡倒地,極易造成頭部等部位受傷,嚴重時可危及性命。因此,他建議家中如有長者、慢性病患者或易感頭暈人士,宜於浴室安裝扶手、防滑墊或浴椅,並考慮加設水溫調節裝置,以防水溫過高,同時配戴穿戴式醫療手環,以便緊急時及時求助。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專家籲調低水溫及改善沐浴習慣

相關影片於TikTok獲逾1,400萬次觀看,不少網民看後表示「無法捨棄熱水澡帶來的療癒」,但專家仍呼籲市民調低水溫,以保障皮膚及長遠健康。除了水溫外,洗澡時間及習慣也同樣影響健康。醫生建議,晚上洗澡有助提升睡眠質素及肌膚潔淨,不過沐浴時小便的習慣或會影響日後排尿反射,增加失禁風險,市民宜多加留意。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