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航370真相再揭秘 《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機長墜機前恐已殺死全機乘客

博客文章

馬航370真相再揭秘  《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機長墜機前恐已殺死全機乘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航370真相再揭秘 《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機長墜機前恐已殺死全機乘客

2025年07月01日 12:16 最後更新:18:31

11年前失聯墜毀的MH370航班帶著239名亡魂,成為航空史未解謎團,墜落原因至今不明。近日再有人揭秘,《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資深記者威廉·朗格維舍(William Langewiesche)發表調查報道,直指2014年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是由機長扎哈里·艾哈邁德·沙阿蓄意操控導致墜毀,全機239人無一生還。這篇題為《馬航370真相》的文章,梳理了事件時間線與調查進展,並結合多方信息,提出了一驚人推測:機長在墜機前已用一方法殺死了所有乘客!

馬航MH370從證實墜毀到事後調查疑點重重

2014年3月8日凌晨0時42分,馬航MH370航班(波音777-200ER)從吉隆坡起飛前往北京,機上載有227名乘客及12名機組人員(包括10名乘務員及正副機長)。乘客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為中國人。起飛後約11分鐘,當飛機接近越南空管區域時,吉隆坡空管與機組人員進行最後一次通話,機長扎哈里以「晚安。馬航370。」回應,此後飛機從雷達上消失。事後據雷達數據和馬來西亞空軍秘密數據顯示,飛機當時急轉西南,飛越馬來半島,沿馬六甲海峽西北方向飛往安達曼海,並在失蹤後繼續飛行了約六小時,最終燃料耗盡墜入南印度洋。2015年在馬達加斯加東北海岸發現的飛機碎片,進一步證實了衛星數據的準確性,飛機確實墜入了南印度洋,墜毀時解體成為碎片。

馬航MH370航班墜機成不解之謎。AP圖片

馬航MH370航班墜機成不解之謎。AP圖片

MH370失蹤後,澳洲、馬來西亞以及國際團隊展開大規模搜索與調查,耗資巨額卻未能找到主要殘骸。官方調查因缺乏透明度飽受批評,而民間則充斥各種陰謀論,包括被劫持、遭擊落甚至進入「時間裂縫」等。而朗格維舍認為,這些說法反映了公眾對現代科技「失靈」的難以置信,但事實上,MH370的消失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調查報道認為機長蓄意造成墜機

該報道將焦點鎖定在53歲的機長扎哈里身上。馬來西亞官方報告稱其為「無可挑剔的飛行員」和「幸福的家庭男人」,但朗格維舍通過採訪扎哈里的朋友及知情人士,勾勒出一個與此截然不同的形象:他婚姻早已破裂,妻子搬至另一處房產居住;社交圈逐漸萎縮,經常獨自在空蕩的房間踱步,並花大量時間使用家中安裝的微軟飛行模擬器。航空及情報界人士普遍懷疑他患有臨床抑鬱症,儘管馬來西亞官方從未承認這一點。

馬航MH370機長
。網上圖片

馬航MH370機長
。網上圖片

更關鍵的線索是,FBI對扎哈里家中飛行模擬器的取證發現,他曾模擬一條與MH370實際路徑高度相似的航線:從印尼北部繞行,向南飛至南印度洋,直至燃料耗盡。獨立小組成員維克托·伊安內洛指出,這條航線是模擬器中唯一與MH370路徑匹配的記錄,且非連續操作表明扎哈里可能在反覆演練這一計劃。一位與扎哈里相識多年的7機長在接受朗格維舍採訪時,痛苦地承認扎哈里可能是罪魁禍首,並提到其婚姻問題和與空乘人員的不良關係在圈子內並非秘密。

機長故意減壓令全機人員缺氧昏迷死亡


朗格維舍推測,事件發生在當日凌晨1時01分至1時21分之間,正值馬來西亞與越南空管交接期。扎哈里可能以檢查設備為由支開27歲的副機長法里克·哈米德,隨後鎖上駕駛艙門。接著他做出驚人操作,故意使飛機減壓,導致機艙內乘客和機組人員在幾分鐘內因缺氧昏迷並死亡。

獨立小組成員邁克·埃克斯納(Mike Exner)分析,雷達數據顯示飛機在轉向西南時爬升至4萬英呎,接近其高度極限,這一動作可能加速了減壓效果。因為機艙氧氣面罩僅適用於1.3萬英呎以下的緊急下降,且持續時間約15分鐘,在當時飛行的4萬英呎高度毫無用處。乘客和機組人員可能在昏迷前看到氧氣面罩彈出,但很快失去意識,安靜地死去。而駕駛艙配備的四套加壓氧氣面罩可供數小時使用,確保扎哈里能繼續操作飛機。


馬航MH370殘骸。AP圖片

馬航MH370殘骸。AP圖片

雷達記錄顯示,飛機在飛越馬六甲海峽時由人工駕駛,顯示出高超技術。其後,飛機的自動狀態報告系統停止傳輸,衛星通信也被切斷。凌晨2時25分左右,衛星通信系統突然恢復,飛機完成被稱為「最後主要轉彎」的大幅轉向,飛向南印度洋,此後可能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朗格維舍認為,扎哈里可能在駕駛艙內度過最後數小時,最終在燃料耗盡時操控飛機進入劇烈俯衝,以高達每分鐘1.5萬英呎的速度墜入海洋,機身瞬間解體。

行為被認為符合航空史上其他自殺案例

扎哈里的行為被認為符合航空史上多起飛行員自殺案例的特徵,如1997年的勝安航空185號班機、2015年的德國之翼9525號班機等,均為飛行員在心理困擾下選擇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帶走所有乘客陪葬。

馬航MH370死者家屬仍深陷痛苦。AP圖片

馬航MH370死者家屬仍深陷痛苦。AP圖片

MH370失蹤至今已逾11年,227名乘客的家屬仍深陷無盡痛苦之中。朗格維舍的推測雖引發廣泛討論,但由於飛機黑匣子至今未被尋得,這一「真相」或許永遠無法得到完全證實,這場無聲的悲劇依然留下了無數未解之謎。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終於在眾議院通過。美國政客多日來不斷加戲,政壇持續上演一系列「政治馬戲」,但這項法案背後,美國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將接踵而來。

央視新聞報道,在眾議院開始對法案進行最終表決前,美東時間7月3日凌晨4時53分,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人傑弗里斯開啟了他為阻止「大而美」法案的最後拖延。民主黨之所以採取如此措施,是因為一個多小時前,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推進了「大而美」法案,以219票贊成、213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了程序規則。傑弗里斯不得不通過漫長的講話,盡力拖延最終投票的到來,以期讓他的黨內同僚再從共和黨議員處爭取支持。

傑弗里斯(右)。AP圖片

傑弗里斯(右)。AP圖片

傑弗里斯當天的演講持續了約8小時46分鐘,一直到當日13時39分左右,其發言才結束。這一演講時長刷新了眾議院的演講時長紀錄,比2021年加州共和黨人麥卡錫8小時32分鐘的漫長演講還要長14分鐘。

但是在傑弗里斯結束演講後不久,眾議院還是推進了對法案的表決,最終以218票支持、214票反對的結果讓法案獲得通過。該法案因造成聯邦援助削減、長期債務增加和為富人及大企業減稅等而備受爭議。兩名共和黨籍眾議員當天在表決中投了反對票。

該法案此前於本月1日獲參議院通過。白宮3日說,特朗普定於4日即美國「獨立日」當天簽署該法案,使其生效。

AP圖片

AP圖片

圍繞「大而美」法案,美國連日來已經上演多場「政治馬戲」,包括且不限於因為在該法案上存在巨大分歧,特朗普與昔日競選幫手馬斯克交惡並持續的罵戰;民主黨持續反對法案進而在國會山上演多輪拖延戲碼;多名共和黨議員投票時臨陣倒戈凸顯黨內分歧……

當前,這場有關「大而美」法案的「政治馬戲」終於算是告一段落。當前法案距離生效只剩下總統簽字。但據多方分析,這份法案招致的後果將隨著特朗普的正式簽署一同到來。

據分析,「大而美」法案大幅削減了對富人及企業的徵稅,以及削減了美國聯邦政府「補充營養援助計劃」近3000億美元的資金。

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該計劃將在未來十年增加約3.3萬億美元的赤字,並有1180萬人失去醫療保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分析指出,大量的民生支出被削減,尤其是醫療保險,這會讓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儘管所謂的「大而美」法案包含開支削減措施,但美國預算機構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些措施難以有效抵消減稅等政策帶來的財政收入減少以及國防支出等開支的增加,預計該法案將大幅推高聯邦債務。

王晉斌還指出,法案總體上體現了「美國優先」這種自私自利的思路。其中,大幅度削減綠色能源方面的補貼,將會影響全球能源綠色轉型,對全球的經濟結構也會產生衝擊。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大而美」法案將加劇美國債務上限爭議,推高市場對美國財政信用的擔憂。倘若投資者對美國償付能力信心動搖,可能引發美元貶值、資本流動不穩甚至全球金融系統風險上升。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看來,當前美國持續圍繞「大而美」法案上演的「政治馬戲」正是美國政治極化的體現。而法案通過後,將進一步激化美國兩黨間的對立。民主黨當前顯然會將「大而美」法案當作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時的重要攻擊對象。刁大明指出,如果明年美國經濟持續不理想,該法案將成為民主黨攻擊共和黨最好的工具。

儘管「政治馬戲」隨著法案在國會通過謝幕,但上述的這些代價,美國政府和美國全社會需要在未來數年,慢慢支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