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失聯墜毀的MH370航班帶著239名亡魂,成為航空史未解謎團,墜落原因至今不明。近日再有人揭秘,《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資深記者威廉·朗格維舍(William Langewiesche)發表調查報道,直指2014年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是由機長扎哈里·艾哈邁德·沙阿蓄意操控導致墜毀,全機239人無一生還。這篇題為《馬航370真相》的文章,梳理了事件時間線與調查進展,並結合多方信息,提出了一驚人推測:機長在墜機前已用一方法殺死了所有乘客!
馬航MH370從證實墜毀到事後調查疑點重重
2014年3月8日凌晨0時42分,馬航MH370航班(波音777-200ER)從吉隆坡起飛前往北京,機上載有227名乘客及12名機組人員(包括10名乘務員及正副機長)。乘客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為中國人。起飛後約11分鐘,當飛機接近越南空管區域時,吉隆坡空管與機組人員進行最後一次通話,機長扎哈里以「晚安。馬航370。」回應,此後飛機從雷達上消失。事後據雷達數據和馬來西亞空軍秘密數據顯示,飛機當時急轉西南,飛越馬來半島,沿馬六甲海峽西北方向飛往安達曼海,並在失蹤後繼續飛行了約六小時,最終燃料耗盡墜入南印度洋。2015年在馬達加斯加東北海岸發現的飛機碎片,進一步證實了衛星數據的準確性,飛機確實墜入了南印度洋,墜毀時解體成為碎片。

馬航MH370航班墜機成不解之謎。AP圖片
MH370失蹤後,澳洲、馬來西亞以及國際團隊展開大規模搜索與調查,耗資巨額卻未能找到主要殘骸。官方調查因缺乏透明度飽受批評,而民間則充斥各種陰謀論,包括被劫持、遭擊落甚至進入「時間裂縫」等。而朗格維舍認為,這些說法反映了公眾對現代科技「失靈」的難以置信,但事實上,MH370的消失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調查報道認為機長蓄意造成墜機
該報道將焦點鎖定在53歲的機長扎哈里身上。馬來西亞官方報告稱其為「無可挑剔的飛行員」和「幸福的家庭男人」,但朗格維舍通過採訪扎哈里的朋友及知情人士,勾勒出一個與此截然不同的形象:他婚姻早已破裂,妻子搬至另一處房產居住;社交圈逐漸萎縮,經常獨自在空蕩的房間踱步,並花大量時間使用家中安裝的微軟飛行模擬器。航空及情報界人士普遍懷疑他患有臨床抑鬱症,儘管馬來西亞官方從未承認這一點。

馬航MH370機長 。網上圖片
更關鍵的線索是,FBI對扎哈里家中飛行模擬器的取證發現,他曾模擬一條與MH370實際路徑高度相似的航線:從印尼北部繞行,向南飛至南印度洋,直至燃料耗盡。獨立小組成員維克托·伊安內洛指出,這條航線是模擬器中唯一與MH370路徑匹配的記錄,且非連續操作表明扎哈里可能在反覆演練這一計劃。一位與扎哈里相識多年的7機長在接受朗格維舍採訪時,痛苦地承認扎哈里可能是罪魁禍首,並提到其婚姻問題和與空乘人員的不良關係在圈子內並非秘密。
機長故意減壓令全機人員缺氧昏迷死亡
朗格維舍推測,事件發生在當日凌晨1時01分至1時21分之間,正值馬來西亞與越南空管交接期。扎哈里可能以檢查設備為由支開27歲的副機長法里克·哈米德,隨後鎖上駕駛艙門。接著他做出驚人操作,故意使飛機減壓,導致機艙內乘客和機組人員在幾分鐘內因缺氧昏迷並死亡。
獨立小組成員邁克·埃克斯納(Mike Exner)分析,雷達數據顯示飛機在轉向西南時爬升至4萬英呎,接近其高度極限,這一動作可能加速了減壓效果。因為機艙氧氣面罩僅適用於1.3萬英呎以下的緊急下降,且持續時間約15分鐘,在當時飛行的4萬英呎高度毫無用處。乘客和機組人員可能在昏迷前看到氧氣面罩彈出,但很快失去意識,安靜地死去。而駕駛艙配備的四套加壓氧氣面罩可供數小時使用,確保扎哈里能繼續操作飛機。

馬航MH370殘骸。AP圖片
雷達記錄顯示,飛機在飛越馬六甲海峽時由人工駕駛,顯示出高超技術。其後,飛機的自動狀態報告系統停止傳輸,衛星通信也被切斷。凌晨2時25分左右,衛星通信系統突然恢復,飛機完成被稱為「最後主要轉彎」的大幅轉向,飛向南印度洋,此後可能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朗格維舍認為,扎哈里可能在駕駛艙內度過最後數小時,最終在燃料耗盡時操控飛機進入劇烈俯衝,以高達每分鐘1.5萬英呎的速度墜入海洋,機身瞬間解體。
行為被認為符合航空史上其他自殺案例
扎哈里的行為被認為符合航空史上多起飛行員自殺案例的特徵,如1997年的勝安航空185號班機、2015年的德國之翼9525號班機等,均為飛行員在心理困擾下選擇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帶走所有乘客陪葬。

馬航MH370死者家屬仍深陷痛苦。AP圖片
MH370失蹤至今已逾11年,227名乘客的家屬仍深陷無盡痛苦之中。朗格維舍的推測雖引發廣泛討論,但由於飛機黑匣子至今未被尋得,這一「真相」或許永遠無法得到完全證實,這場無聲的悲劇依然留下了無數未解之謎。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